《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台,子犹驰而造焉。
这一点,在另外的玄学家那里论述得更清楚。[[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十五,第484页。
同样,身心安顿、洒落胸襟的人道执着亦不局限于道德信念,也是由于对这个主宰浩浩大化的终极实体的精神依托。[[64]] 《庄子·大宗师》郭象注,第239页。与魏晋名士注重情性的自然之真不一样,宋明儒者更为重视情是否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中节与不中节,其性理已赋予儒家伦理的涵义。但是道家将自然、无为规定为人性的内涵、人道的原则,它又不能为以世俗生活为起点、以政治抱负为目标的士大夫们提供人生的依据。本来,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东汉党锢之祸前后士大夫及太学生为了政治清明而和宦官、外戚等黑暗政治势力相抗争,他们为了忠义名士的名节而受到史家的褒奖。
若读此不见得圣贤气象,他处也难见。魏晋名士风度的最显著表现就是个体本有的率直性情,他们主张人生而有情,情发而为欲[[10]]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11]],夫人含五情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在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看来,道德的根据在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一: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冫+食。唯物主义者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境界。……人之终尽,达者则知其常理,乐天而已。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在伦理学方面,大都陷入于唯心主义。为什么要如此?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民族生存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又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精神生活。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宣扬天然自然,给当时的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以有力的批判,摧毁了当时流行的宗教迷信,但是王充也强调礼义的重要。共产主义道德以反剥削为前提。要求别人自我牺牲的人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自我牺牲。
(24)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欠,不但要贯彻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要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道德问题,要重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把伦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唯物主义者的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唯心主义者和宗教家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是关于道德的唯一的科学态度。唯心主义轻视人类的基本欲望,提倡禁欲主义,是根本错误的。他说: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
哲学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精神生活的价值,而是充分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因而,唯物主义思想家肯定道德理想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建立和发扬,也实现了道德的革命。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夫之肯定了生命的可贵,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肯定封建统治秩序是天经地义的而王夫之对于道德理想的重视,也越过以往的唯心主义者。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追求粹美,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不能直接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伦理学范围内的斗争是比较复杂的。(14)既有物质的生产,又有精神的生产。了解自然的奥秘,才能了解人生的奥秘,才能真正自己认识自己。
但王夫之更说: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自我牺牲精神,是道德行为之独特的崇高的表现。
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将来从社会主义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他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来讲道德的起源,确实是从唯物主义观点立论的。
这种学说,过去就被称为迂阔之谈,实际上是于事无补的。(5) 《周易外传》卷二《临》。
朱熹向当时封建皇帝进言,专讲正心诚意,就是认为,只要思想端正了,德行提高了,一切别的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商鞅、韩非的政治学说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他们完全忽视道德文化,这是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繁荣、学术昌盛的反动。道德理想即是追求至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虽然如此,在封建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仍有社会公益可言。
……人之终尽,达者则知其常理,乐天而已。一、哲学唯物主义与崇高的道德理想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有一种偏见,认为哲学唯心主义的中心就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这种偏见是在哲学之外产生的,……认为人类(至少一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对不相干的。
19世纪末出现的尼采超人哲学,鼓吹权力意志,摈弃以往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乃是一种极端的反理性主义,是道德无用论的极端形式,亦可称为反道德主义。(13)这些诗句表示:所追求的是精神自由,所畏惧的并不是饥寒。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先秦时代孔丘、孟轲以至荀况,都有这样的见解。
追求粹美,更有广阔的天地,绝非追求衣食居处的精美而已。他又论礼的起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强调礼义是圣人制定的,表现了唯心史观。孔子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思想家,但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宗教是截然不同的。
追求粹美,也不过是丰衣美食而已。古住今来,无数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自我牺牲,他们壮烈的事迹,彪炳史册,发放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0),这是基本事实。历史上,还有另一派思想家,完全否认道德的作用,这种观点可称为道德无用论。
(8)在民族危难的时期,要不顾个人的利害,努 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王夫之肯定了生命的可贵,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